小輪業職工會簡介 |
小輪工會的成立: 從群興航道會到小輪業職工會 1957年,是小輪業職工會意義至為重大的一年!當年,懹著無比熱情和沖天幹勁的小輪工人,彈精竭力地把工會重新整頓和擴大,使處於非常分散狀態的小輪工人再度集中起來,終於重新建立了一個真正屬於工人,維護工人權益的工會。 小輪行業在本港港內來說是非常廣泛的,概括地說,凡在港內從事交通、運輸、旅遊及工程之有關機動船隻統稱為小輪,就業人數約達四千餘人(1983年數字),小輪行業歷史很長,而工會的發展也是歷盡艱難曲折的。 早於1921年以前成立的『群興航道會』就是小輪業職工會的前身,當時只是一個只限於船主大偈參加的俱樂部性質的組織。後來,由於工人迫切要求組織工會,在1921年終於成立了『香港華人船主司機總工會』代替了『群興航道會』。工會成立後,先輩們曾於1923年在廣州成立了分會﹐並設立了航海技術研究班,為造就本港的航海人才作出貢獻。但是,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,這個工會仍然未能合乎全體小輪工人的要求,就以工會名稱來說,似乎只是屬於船主大偈的工會,對一般小輪工人或碼頭職員來說,都有與己無關的感覺。直至1957年在工人的迫切要求下,工會名稱終於改為同全體小輪工人都貼切的『小輪業職工會』。 在工會成立以後的一段漫長歲月中,小輪工人面對無數不合理待遇,不少工人工作時間很長,經常日以繼夜地留在船上工作,每月只得幾晚上當是放假時間罷了。日曬雨淋不在話下,工作忙時連吃飯休息的時間也沒有。這樣的艱苦生活已難以忍受,還加上職業生活毫無保障,隨時遭受到無理解僱,尅扣薪金,甚至遭過無理毆打等等,那時由於工會沒有執行維護工人利益的方針,工人只有敢怒不敢言。1957年,會員人數下降至十餘人,在面臨解體的情況下,一群熱心的工友挺身而出,不但改變了工會的命運,也重新確立了工會維護工人權益的方向。 由1957年至今天,工會堅持維護和爭取工人合理權益的宗旨,進行了大量改善工人待遇,爭取和保障工人職業生活的工作。1960年,在反對油麻地避風塘住家艇遭受無理迫遷的事件中﹐1961年,黃培等一群工友被解僱而爭取合理補償的事件中﹐1963年天祥水艇公司工人八小時工作,假期及過時補水的事件中以及1975年領導香港拖輪工人反對無理裁員的鬥爭中,都取得了重大勝利。這些成績,大大鼓舞了廣大的小輪工人,會員人數已增加至近三千人(1983年數字),工人力量又進一步壯大。 隨著工會的不斷發展,工會亦已進行了三次籌款購置新會所的工作,1964年由於上海街舊址的折遷而購置碧街新會所,1965年購置了渡船角文景樓會所。在這三次籌款運動中,小輪工人反應熱烈,也進一步說明了工會是小輪工人的大家庭。 本文轉載於1983年《海港運輸業工會聯合會成立特刊》
|